新年的氛围里,年糕总是不可或缺,作为备受认可的年节食俗,每一口年糕都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咬下的瞬间,软糯香甜在舌尖散开,满是幸福滋味。
一提到年糕,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不久前央视迎接新年时拍摄的一部专题片场景。在江西弋阳,老乡们身着古风服饰,激昂高唱 “弋阳腔”,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展示着传承千年的弋阳大禾米粿制作流程,那场面既震撼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弋阳大禾米粿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换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粿,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年糕,只不过在不同地域,年糕的称呼和形态各有差异。
大禾米,是一种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珍稀稻种,它的禾秆能长到 2 米高,即便经过改良,也有 1.5 米左右。这种谷种属于冷水稻,颗粒饱满硕大,可惜产量不高,生长周期漫长。它的直链淀粉含量稳定地处于籼米和粳米之间,胶稠度中等,平均精蛋白质含量达 80% ,消碱度优良。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大禾谷种子作为中华千年原种的珍贵代表,和其他三个原种一起被纳入国家级种子库妥善收藏。为了守护那 100 多亩 “大禾谷” 原种,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国家每年投入高达 200 万元的经费,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直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绵延数公里、高达 3 米的围墙,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围墙外其他稻种在授粉期的花粉飘入育种基地,影响大禾谷的纯正。
神奇的是,大禾米最适合的并非煮饭,而是制作年糕。用大禾米制作年糕,无需掺杂糯米或籼米,做出的年糕口感自然滑糯,还富有嚼劲。
弋阳,这座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深厚。起源于此的 “弋阳腔”,作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的龟峰是 5A 级景区,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年糕制作工艺也被列入江西 “非遗” 项目,这三项成就堪称 “三足鼎立”。要是再加上 “方志敏故乡” 这一身份,那就更可谓是 “四手联弹”,熠熠生辉了。
年糕在全国各地都有,但能荣获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称号的却极为稀少,全国仅有上饶弋阳(2006 年获得)和宁波慈城(2024 年获得)两地。
弋阳年糕能获得如此高含金量的荣誉,一是依靠特产大禾米独特的品质作为根基,二是凭借独门的 “三蒸两百锤” 制作工艺。具体做法是先将浸泡好的大禾米洗净,放入蒸锅蒸熟,接着用 20 斤重的大锤和粗木棍对蒸熟的米饭反复捶打、揉搡,这个过程要重复三次才算完成。经过这样制作出来的年糕,口感柔韧恰到好处,软糯却不粘腻。
我亲身体验过,比如用桂花糖水搭配弋阳年糕,或者尝尝当地常见的肉丝、豆芽、冬笋丝、青菜与年糕一起炒制的炒年糕,每一片年糕都能保持独立,几乎没有粘连、纠缠的情况,边缘清晰分明,形态完整挺括,口感也十分有韧性和弹性。相较之下,其他一些地方的年糕就难以达到这样的完美程度。从外观上看,不管是煮之前还是炒之后,弋阳年糕始终洁白纯净,质地细腻,就像带皮的和田仔料,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尝一口。
然而,“三蒸两百锤” 的传统工艺也带来了产量受限的问题,导致弋阳年糕市场规模不大,影响力有限。面对这一困境,当地百姓也很无奈。好在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的学生蔡博士,出于对家乡 “非遗” 项目的热爱与守护,从繁忙的设计工作中抽出时间,组建专业团队,投身于弋阳年糕现代制作工艺的研发,期望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看到这一幕,我由衷感叹:传承文化传统,振兴老区经济,还得靠这些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年轻一代来担当重任!
老话说 “吃年糕,年年高”,不管是饵块、打糕,还是粿条、糍粑,亦或是年糕,在新春佳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又怎么能少了它们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